趣说历史名人

第28章介子推割股奉君:功成身退背后的忠义坚守

    今天要聊的故事还是春秋时期的事,因为春秋时期无疑是一段极为精彩的篇章,诸侯争霸,百家争鸣,无数英雄豪杰、仁人志士在这个舞台上演绎着各自的传奇。而在这众多的人物中,介子推绝对是一个独特而又令人难以忘怀的存在,他的故事,充满了忠义、高洁与无奈,就像一首古老而又激昂的悲歌,传唱至今。

    一、骊姬之乱,逃亡开端

    故事要从晋国那场著名的“骊姬之乱”说起。晋献公这位晋国的国君,原本日子过得好好的,国家在他的治理下也算井井有条。可偏偏他犯了一个很多男人都会犯的错误——过于宠爱自己的宠妃骊姬。这骊姬可不是个简单的女人,她有着自己的野心,一心想让自己的儿子奚齐成为晋国的太子,将来继承国君之位。于是,她开始施展各种手段,陷害当时的太子申生。可怜的申生,被骊姬的阴谋算计,最终含冤自尽。这还不算完,骊姬的目标是把所有可能威胁到奚齐地位的公子都除掉,公子重耳和夷吾自然也在她的黑名单上。

    重耳得到消息后,深知留在晋国只有死路一条,于是果断决定逃亡。这一逃,就是长达19年的颠沛流离。在他身边,有一群忠心耿耿的追随者,其中就包括我们今天的主人公——介子推。

    介子推,这位春秋时期的奇人,史书上对他的出身记载并不多,但他的忠义之名却流传千古。当重耳决定逃亡的那一刻,介子推没有丝毫犹豫,毅然决然地选择追随他。他知道,这一路必然充满艰辛和危险,但他更明白,重耳是一位有抱负、有志向的公子,他相信重耳总有一天能够重振晋国。

    于是,重耳带着介子推、狐偃、赵衰等一帮追随者,踏上了逃亡之路。他们先是逃到了翟国,这是重耳母亲的故国,在这里他们暂时得到了庇护,一住就是十二年。然而,晋惠公继位后,对重耳依然不放心,派勃鞮追杀重耳。重耳无奈之下,只好再次踏上逃亡之路,这次他们的目标是齐国,因为齐桓公有志称霸,且体恤诸侯,他们希望能在齐国得到帮助。

    二、割股奉君,忠义之举

    这一路的逃亡,可谓是历经磨难。风餐露宿、饥寒交迫都是家常便饭,最要命的是经常食不果腹。有一次,他们流亡到卫国五鹿这个地方,一个叫作头须(一作里凫须)的随从竟然偷光了重耳的资粮,逃入深山。这可把大家给坑惨了,没有了粮食,他们连前行的力气都没有。重耳等人实在饿得不行,就向田间的农夫乞讨。可那些农夫哪里管他们是什么公子不公子的,不仅没给饭,还拿土块当成饭来嘲笑他们。重耳又气又饿,差点就忍不住要拿鞭子去教训这些农夫。关键时刻,还是狐偃脑子转得快,他赶紧劝重耳说:“主公,这土块可是象征着土地啊,他们把土块给您,说不定是上天暗示您将来会拥有土地,您应该行礼接受它。”重耳一听,觉得有道理,便强忍着怒火,拜谢了村民,还把土块装在车上。可这土块又不能当饭吃,大家只能继续挨饿,最后只能采集野菜煮着吃。

    就在大家都饿得眼冒金星的时候,介子推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。他悄悄地走到一旁,拿出随身携带的刀子,一咬牙,后又采摘了一些野菜,一起煮成汤,端给重耳喝。重耳正饿得头晕眼花,也没多想,端起汤就喝,喝完之后,感觉精神好多了,这才问旁边的人:“这汤是从哪里来的?”旁边的大臣们这才告诉他,这汤里的......重耳一听,顿时愣住了,他怎么也没想到,在这生死关头,介子推竟然对自己如此忠心。他感动得热泪盈眶,拉着介子推的手说:“介子推,你这份恩情,我重耳永远都不会忘记。如果有朝一日我能回到晋国,成为国君,一定会好好报答你。”介子推只是微微一笑,说:“主公言重了,这都是我应该做的。只要能助主公成就大业,我就算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。”

    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“割股奉君”的故事,介子推的这一忠义之举,不仅救了重耳的命,也让重耳对他更加信任和感激。而这一行为,也让介子推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,成为了忠义的象征。

    三、流亡岁月,不离不弃

    在接下来的流亡岁月里,介子推始终追随在重耳身边,不离不弃。他们又先后辗转到了曹国、宋国、郑国、楚国等国家,每到一个国家,他们都面临着不同的境遇和挑战。有些国家对他们还算友好,给予了一定的帮助和支持;而有些国家则对他们态度冷淡,甚至还加以羞辱。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,介子推都始终坚定地站在重耳一边,为他出谋划策,排忧解难。

    在楚国的时候,楚成王对重耳非常礼遇,还问重耳:“如果公子将来回到晋国,成为国君,打算如何报答我呢?”重耳想了想,回答说:“如果托您的福,我能够回到晋国,成为国君,将来晋楚两国如果在战场上相遇,我一定会退避三舍(一舍为三十里),以此来报答您的恩情。”楚成王听了,对重耳的回答很满意,觉得他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。然而,楚国的大将子玉却认为重耳野心勃勃,将来必成大患,建议楚成王杀了重耳以绝后患。楚成王没有同意,他觉得重耳是一个有志向的人,杀了他不太合适。后来,在秦国的帮助下,重耳终于有了回国的机会。

    四、重耳归国,君临天下

    公元前636年,重耳在秦国的支持下,终于回到了晋国,登上了国君之位,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晋文公。晋文公继位后,开始对跟随他流亡的人论功行赏。那些曾经追随他的臣子们,都得到了相应的官爵和赏赐,他们一个个都春风得意,享受着胜利的果实。

    五、功成身退,隐居绵山

    然而,就在大家都忙着争功请赏的时候,介子推却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。那段时间,晋国的朝堂仿佛炸开了锅,曾经追随重耳流亡的臣子们,如同嗅到血腥味的鲨鱼,纷纷摩拳擦掌,试图在论功行赏的盛宴中分得最大一杯羹。每天,都城的大街小巷都充斥着他们的争吵声与吹嘘声。有人在酒馆里大谈自己在流亡途中的英勇事迹,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,也被他们添油加醋,吹得神乎其神;有人则四处奔走,拉拢关系,试图通过各种手段为自己谋取更高的官职和更多的赏赐。

    介子推看着这一切,内心五味杂陈。他回想起当初追随重耳的初衷,那是在晋国风雨飘摇之际,他怀着对重耳的忠诚和对国家的责任感,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流亡之路。在漫长的十九年里,他们风餐露宿,忍饥挨饿,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。记得在最艰难的时刻,大家饿得奄奄一息,他毫不犹豫地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,为重耳煮汤。那钻心的疼痛,他至今记忆犹新,但他从未有过一丝后悔,因为他坚信重耳能够带领晋国走向繁荣。

    如今,重耳已经成为国君,晋国在他的治理下逐渐走上了正轨。介子推知道,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了。更让他感到失望和厌恶的是,那些曾经一起患难与共的臣子们,如今却在名利的诱惑下迷失了自我。一天,介子推路过朝堂,听到里面传来激烈的争吵声。他忍不住停下脚步,只听见一个臣子大声说道:“我在流亡期间为公子出谋划策,多次化解危机,这次封赏,我理应得到最高的爵位!”另一个臣子也不甘示弱,反驳道:“若不是我在关键时刻保护公子的安危,你们哪有今天?这个位置非我莫属!”介子推听着这些刺耳的话语,心中满是悲凉,他摇了摇头,转身离去。

    回到家中,介子推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母亲。他说:“娘,我不想参与到这场争名逐利的闹剧当中。我当初追随公子,不是为了功名利禄,现在晋国已经安定,我想远离这喧嚣的尘世,去过我们平淡的生活。”母亲听了,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,她说:“孩子,你能有这样的想法,我很欣慰。我们做人,就应该坚守自己的本心,不为名利所动。既然你已经决定了,那我们就走吧。”

    于是,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,介子推背着母亲,悄悄地离开了都城。一路上,月光洒在他们身上,四周一片寂静,只有偶尔传来的虫鸣声。他们翻山越岭,历经艰辛,终于来到了绵山(今山西介休县境内)。绵山景色秀丽,山峦起伏,绿树成荫,宛如人间仙境。介子推和母亲找了一个隐蔽的山洞,作为他们的住所。从此,他们在这里开垦荒地,种植粮食,过着自给自足、与世无争的生活。清晨,他们在鸟儿的歌声中醒来,呼吸着清新的空气;傍晚,他们坐在山洞前,看着夕阳西下,享受着宁静与祥和。介子推知道,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,在这里,他找到了内心的平静。

    六、文公悔悟,火烧绵山

    晋文公自从登上国君之位后,便一头扎进了繁忙的政务之中。他忙着整顿朝纲,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,试图让晋国迅速恢复元气,称霸诸侯。在这日理万机的日子里,一开始,他并未留意到介子推已悄然离去。

    随着国内局势逐渐稳定,晋文公偶然间翻阅流亡时期的旧物,看到当年介子推割股煮汤用的陶碗,往事瞬间涌上心头。他猛地想起,自己还未曾重赏介子推,可当派人去寻时,才发现介子推早已没了踪影。晋文公急忙下令,发动城中士兵、差役四处寻找,大街小巷张贴告示,悬赏能提供介子推下落之人。然而,数天过去,搜寻之人如石沉大海,始终没有介子推的任何消息。

    就在晋文公为此事焦虑不已时,一位从绵山附近归来的士兵战战兢兢地向晋文公禀报:“主公,近日听闻介子推带着老母亲隐居到绵山去了。”晋文公听后,恍然大悟,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当年介子推割股奉君的场景,还有自己许下的报答承诺。想到这些,晋文公内心充满了愧疚与后悔,他自责道:“我怎能因忙于国事,就将介子推的恩情抛之脑后!”于是,他当即决定,亲自前往绵山,邀请介子推出山接受赏赐,以弥补自己的过失。

    数日后,晋文公带着浩浩荡荡的人马来到了绵山脚下。望着眼前连绵数十里、高耸入云的绵山,晋文公不禁皱起了眉头。绵山山高林密,峰峦叠嶂,山间云雾缭绕,宛如一个巨大的迷宫。晋文公迅速安排士兵分成数队,分散上山寻找介子推,每队士兵还配备了熟悉地形的当地向导。然而,绵山的地形远比想象中复杂,士兵们在山林中艰难前行,常常迷失方向。有时为了探寻一条小路,他们需要花费数小时,甚至一整天的时间。

    就这样,找了好几天,士兵们如同大海捞针,始终没有找到介子推的踪迹。晋文公在山下焦急地等待着,度日如年。他时而在营帐中来回踱步,时而登上高处,眺望绵山,满心期望能看到介子推的身影。

    就在晋文公无计可施之时,一个名叫勃鞮的心腹近臣,心怀鬼胎地凑到晋文公面前,低声说道:“主公,介子推向来以孝顺闻名,必定不忍心看着老母亲被大火所伤。我们不妨三面放火烧山,只留一面出口,介子推为了母亲的安危,肯定会从那里出来。”晋文公此时已被焦急冲昏了头脑,病急乱投医,竟未细想其中利害,便听信了这个馊主意,下令放火烧山。

    随着晋文公一声令下,熊熊大火瞬间在绵山燃起,浓烟滚滚,遮天蔽日。火苗如狰狞的毒蛇,迅速吞噬着山林中的一切。风声、火势声交织在一起,仿佛是一场可怕的地狱交响曲。附近的村民们看到绵山起火,纷纷赶来围观,却只能望着冲天的火光摇头叹息。

    大火烧了整整三天三夜,整个绵山被烧得面目全非,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焦糊味。晋文公满心期待着介子推带着母亲从山中出来,可始终没有看到他们的身影。等到大火熄灭后,晋文公迫不及待地带领众人上山寻找。他们沿着被烧焦的山路,小心翼翼地前行,四处搜寻。

    终于,在一处山谷的枯柳树下,晋文公看到了令他终身难忘的一幕。介子推和母亲紧紧地抱在一起,身体已被烧焦,面目全非。在他们身边,还发现了一首用炭写在石壁上的血诗:“割肉奉君尽丹心,但愿主公常清明。柳下作鬼终不见,强似伴君作谏臣。倘若主公心有我,忆我之时常自省。臣在九泉心无愧,勤政清明复清明。”

    晋文公看到这一幕,悲痛欲绝,双腿一软,跪在了介子推的尸体前,放声大哭。他捶打着自己的胸膛,后悔不已:“我真是糊涂啊!竟听信了小人的谗言,害死了介子推!我有何颜面面对他的一片忠心!”在场的众人无不被这一幕所感动,纷纷低头落泪。

    晋文公怀着沉痛的心情,将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厚葬在绵山。为了纪念介子推,他下令将绵山改名为“介山”,并规定在介子推死难之日,全国上下禁火寒食,以寄哀思。从此,寒食节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,警示着后人永远不要忘记介子推的忠义与高洁。

    七、寒食清明,纪念传承

    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,将绵山改为“介山”,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,以寄哀思。这就是“寒食节”的由来。后来,寒食节和清明节逐渐融合,成为了人们缅怀先人、寄托哀思的重要节日。

    每年到了寒食节和清明节,人们都会禁火寒食,祭扫坟墓,以表达对介子推的敬仰和怀念之情。而介子推的故事,也被人们代代相传,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他的忠义、高洁、淡泊名利的品质,激励着无数后人在面对困难和诱惑时,坚守自己的本心,做一个正直、善良、有担当的人。

    在历史的长河中,介子推或许只是一个小人物,但他的故事却蕴含着伟大的精神力量。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忠义,什么是对理想和信念的坚守。他的名字,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,为后人所敬仰和传颂。


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
快捷键[右箭头:下一页][左箭头:上一页][回车:返回目录]

好书推荐:

友情链接:

儒学书屋 吞噬星空2起源大陆 浏览屋 YY文轩 漫客文学 无忧书苑 草香文学 博弈书屋 旺仔书屋 巨浪阁 旺仔书屋 百文斋 替身受假死之后最新章节 百文斋 巨浪阁 那年花开1981
返回 >> 返回书页 >> 趣说历史名人目录

兰香阁是分享热门小说的开放平台,所有小说由热心网友上传,如有侵犯版权,请与本站联系,本站将予以处理。
Copyright © 2014-2015 兰香阁https://www.lanxiange.com) All Rights Reserved.